近年来,在“双碳”战略下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,与此同时也改变了整个汽车消费市场格局,更带动了汽车产业链的变革。其中,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充电桩、锂电池等零部件产业正势不可当地前进着。
万向集团是一家致力于汽车零部件制造的企业,近日,其子公司“万向钱潮”新增“新能源汽车”概念。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,万向集团曾投资13亿建设国内最大规模的车用动力电池制造基地,成为国内最早一批获得电动车“准生证”的企业。
各家企业有各家企业的打法,在拿到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敲门砖后,有的企业汲汲为营,还有的企业是闭门造车。
作为一家存在了几十年的老牌汽车配件制造企业,万向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发优势并没有维持多久,甚至错失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大爆发的发展机遇。十几年时间过去,万向的造车计划恐怕是误入歧途,才导致如今毫无存在感。
1
起了个大早,赶了个晚集
2022年,已故万向集团创始人——鲁冠球,入选美国汽车行业最高荣誉的汽车名人堂,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国人。
在二十多年前,鲁冠球曾在公开场合说要造一辆纯电动汽车,让大家都买得起、都喜欢。当时万向集团就成立了电动汽车开发中心筹备组。从时间节点上看,万向集团的造车梦的确比很多企业都要来得早。
按照万向集团的规划,整车制造无法一步到位,需要拆分成多个环节。于是万向集团按照拆分步骤定下了从“电池—电机—电控—电动汽车”的整车产业链思路。万向集团这个思路是对的,电池、电机和电控,其实就是今天新能源汽车最关键的“三电系统”。
图片
2009年,万向集团在杭州萧山开发区建立纯电动汽车锂电池生产基地。这一基地的动工,正式对外宣告万向集团涉足电动汽车领域。此时距离电动汽车开发筹备组的成立,已经过去了约十年时间。
遗憾的是,万向集团的造车效率是惊人地慢,不仅没能吃上螃蟹,还被诸多后来者赶超。并且由于长时间没有生产新能源汽车,工信部曾一度冻结了万向的造车资质。
在汽车零部件领域,万向集团的实力不容小觑,同样也是较早拿到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。但在发改委宣布其纯电动生产项目获得审批之后,就再无过多关于万向新能源汽车项目的消息出现了。
让人意外的是,万向集团最后将造车梦放在了海外市场。
美国A123公司在递交破产申请保护之后,随即便被万向集团所收购。紧接着万向集团又收购了Fisker(菲斯克)汽车,重组为现在的Karma汽车。此后,万向集团一心一意在海外市场运营Karma品牌,主打增程式电动车,而且致力于研发电动跑车。
Karma汽车走的是小众市场路线,价格定位高端。按照万向的战略,Karma汽车是对标兰博基尼、迈凯伦、阿斯顿·马丁等高端汽车品牌。
如今,Karma汽车在万向集团的手中已有10年之久,虽然避开了破产的结局,但也一直呈现苟延残喘的状态。在收购完成数年后,才在美国市场推出万向主导下的第一款产品——Karma Revero,售价约为13万美元。
受产业链配套、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,美国当前新能车渗透率仅为个位数,与中国新能源市场呈现一冷一热的对比。万向集团在海外市场苦苦经营十多年,却错失了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高速发展时期。
在美国市场处处碰壁的Karma汽车,或许也有过回国发展的计划。在消息面上,前几年曾传出Karma汽车要在国内生产汽车的声音,只是至今毫无动静。另外,更有消息指出Karma曾低调裁撤大量员工。
就算万向强调Karma汽车要走精品小众路线,但前提是业绩足以让品牌正常存活下去。今天的Karma汽车,存在感实在不强。
2
业绩失速,从领跑者变成追赶者
从万向集团的组织架构来看,目前可大致分为四个业务板块:新能源产业、汽车零部件、万向三农以及万向海外。
图片
其中,新能源产业下面有karma汽车和A123(万向一二三)两家公司;汽车零部件则是以上市公司“万向钱潮”为载体;最后,万向集团在美国芝加哥建立“万向美国公司”,专门负责欧美两大洲的汽车零部件市场网络构建。
总的来说,除了万向三农以外,万向集团主营业务基本围绕着整个汽车产业打转。万向钱潮是中国乡镇企业中,第一家上市的公司。其实细数万向集团的发展历程,可以发现万向有不少“国内第一”“国内首个”等光荣履历。
只是,守着过去的荣光并不能应对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。
根据2023年三季报,万向钱潮的总营收为110.84亿人民币,上年同期为111.09亿人民币,同比下降0.23%。归母净利润6.06亿人民币,同比下降1.46%。
尽管下降幅度不多,但从2022年开始万向钱潮的业绩增速就已经大幅下滑,到了2023年营收更是出现负增长的情况。这也意味着,万向钱潮业绩颓势显现,且并未有所改善。
在报告期内,万向钱潮负债率同比上升的同时,现金流同比下跌。种种数据表明近期万向钱潮的盈利能力步入下行,偿债能力表现较差,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。
此外,在诸多“万向系”的子公司中,出现麻烦的不是一两家。
热衷于房地产业务的“万向信托”出现逾期危机;上市子公司顺发恒业与大洋世家进行清仓式分红,引发了监管机构的关注和市场的广泛争议;万向集团旗下四家上市公司在万向财务的存款总额已超110亿元,但同时还与外部金融机构进行高额借款,同样引起争议。
一系列经营困境的浮现,都在考验着万向这艘巨轮的坚固程度。
3
出海多年,风光已不如往昔
作为国内早期出海打拼的企业,万向集团国际化道路并非一片坦途,仍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第一,万向在高新技术领域的跨国并购举步维艰。万向多年来一直企图通过跨国并购来拓展其新能源业务,并购的标的公司主要集中高新技术领域,而国外政策对这一方面设置了重重壁垒和限制。
图片
比如当年万向集团收购A123的过程中,除了遭到政界和商界专家的公开反对,还被美国各大媒体狂轰乱炸,这些媒体认为万向这是在窃取美国新能源高端技术。因此,万向集团的海外并购项目需要面对非常严苛的审查。虽然最终历经波折还是并购成功,但万向集团恐怕也筋疲力尽了。
第二,海外并购项目水土不服问题严峻。在市场理论上,并购这一操作有一个“七七定律”,说的是有七成的并购无法实现原本目标的商业价值,另外有七成的并购失败于并购之后的整合期。
实际上,由于中西方市场体制和文化差异的问题,海外并购的难度更大。万向集团也不得不面对并购标的公司后无法消化的困境。
万向集团为发展新能源业务不遗余力重金收购Karma和A123,但菲斯克有很多关键部件都是外包的,因此不少人认为Karma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高端技术水平。
第三,高新技术翻车风险大。万向集团在决定并购A123之后,关于“是馅饼还是陷阱”的讨论相当激烈。作为一家独立性很强的高新技术企业,A123与以往万向集团收购的制造企业很不同。更重要的是,高新技术领域的公司都十分烧钱,即便拥有最领先的技术,如果无法实现商业化落地就生存不下去。
并购后的A123重新改名为万向一二三,与此同时,今天的电池巨头“宁德时代”也刚成立不久。看似两者都在“新手村”,但实际上万向一二三有A123的基础在,通用汽车等多个美国汽车品牌都是它的客户。
再回到今天,两者的差距已经显而易见。直接从装机量去对比,宁德时代在业内牢牢霸占着头把交椅,也成为了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佼佼者。2022年宁德时代以191.6GWh的装机量继续坐上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头把交椅,同时其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为37%,并以此连续六年排名第一。
与此同时,万向一二三还在为IPO申请焦头烂额。万向一二三上市辅导已超过2年时间,但至今没有实质进展。
现阶段,动力电池行业进入洗牌周期,竞争激化;更重要的是,现行IPO政策收紧,最佳上市时机又错过了。因此,业内对于万向一二三能否继续上市充满疑问。
4
结语
万向集团前身只是一家农机修配厂,到今天成为中国500强民营企业,这当中既有创始人多年奋斗的汗水,更有时代机遇的红利。作为传统制造企业,万向集团身上带着这个行业较为典型的顽疾,效率缓慢和过于守成。
时与日移,随着政策补贴滑坡,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格局也已经初步确定。总的来看,万向的造车梦缺乏那么一点魄力,也缺乏那么一点机缘。
或许站在万向集团的角度考虑,一切都是出于谨慎。但毕竟万向集团根深叶大底蕴还在,同时手里也有可打的牌,期待早日迎来重振辉煌的那一天。